实际上,儒家非常重视历史的传统,强调对历史经验的总结,并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辨。
自其存诸人而言,谓之心。《大学》虽不言性,而‘明德、‘明命何莫非禀于天之性乎?(《四书总论》)虽然二者立论目的是为了说明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心、性是可以互相涵盖的。
徐复观,第167-169页),王博认为《中庸》包含很多荀学的内容(参见王博,第61-69页),等等,但二者在理论形态上不同确是事实。只有天下至诚的人,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性。这个天道,在《中庸》看来,就是诚。也就是说,这种慎独仅仅包含内在的方面。《中庸》则通篇没有提及心,而对性作了详细的论述。
人之视己,如见其肺肝然,则何益矣。这是说,处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得到其上司的信任,那么他就不能治理民众。如云《总老》言经中说十识。
同样,变化气质,则能恢复正常之性善。王安石以利为义的观点不为二程所认同,二程认为义利是对立的存在,并将义利之辨与天理、人欲之说统一起来,以行仁义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,认为王安石兴起事功、重视功利导致了朝廷聚敛,王安石是兴利之臣。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,主要是指责其学说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。但他以人性为生理本能,取消人性的善恶判断,相对地也就忽视了人之为人的社会性。
言善恶混,乃是于善恶已萌处看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为纠正谬论,排除推行变法的障碍,王安石提出天人相分说作为其变法革新的理论基础。
杨时反驳说:四时之运,终则有始,天行也,无之天之人之异。元丰七年(1084年),以所居园屋为僧寺,将自己部分田产割入蒋山僧寺,以永远追念其父母及子王雾。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论说,体现了学者不同的价值取向。指吴为越,则不可谓知之未尽也。
利与义如同阴阳一样,是隐伏、宣著的不同存在形态。凡利者阴也,阴当隐伏。三、溺佛道与辟佛道 宋代理学家虽多出入佛道,理论上吸取二家的思想,但在表面态度上却多讳言吸收,而持辟佛、辟道的立场,以弘扬儒家正统观念,杨时亦是如此。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,至于《难经》、《素问》、《本草》、诸小说,无所不读。
王安石公开谈佛论道,被杨时认为是不知道。(《孟子•离娄上》)以诚和思诚分指天道和人道,其中思诚就是经过自我反思,达到与天道合一。
乃不料其晚年竟溺于佛氏。且其倡导的义利并重违背杨时尊崇的重义轻利的儒家正统伦理观念,因此被杨时批评为不知道。
是故君子于气质之性,必有以变之,其澄浊而永清之议欤[3](P230)。佛教之论不能称之为道,且不足道。在《与陆思仲》书中,杨时力劝陆思仲不要削发为僧,并指陈佛法不为道、不足道之处: 且佛之为中国害久矣。先秦时孟子提出是故诚者,天之道也。尽管杨时在辨明是非、邪正中的立论主旨是力显公允,但在洛学与新学相抗衡的社会背景下,其张扬师门学说,抬高师门地位,批判中夹带浓重的师门情结也是必然白净无垢,即孟子之言性善。
又云:《圆觉经》言作止任灭是四病,作即所谓助长,止即所谓不耘苗,任、灭即是无事。北宋前期社会处于家异道,人殊德[2](P768)的状态,为一道德、范风俗,王安石以儒经为尊对百家之学广泛涉猎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,说: 然世之不见全经久矣,读经而已,则不足以知经。
……所以理财,理财乃所谓义也。第八庵摩罗识,唐言白净无垢。
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,至于《难经》、《素问》、《本草》、诸小说,无所不读。市易欲尽笼商贾之利,而以均济贫苦为说,皆此意也[3](P144)。
因此性亦本具足圆成,不可添加一物,率性而行,即是遵循天理。夫儒佛不两立久矣,此是则彼非,此非则彼是,又佛之去中国,不知其几千万里,正孟子所谓鴃舌之人也。秋徂冬,为人反而之天。为说明性本善和后天之恶,杨时继承二程的气禀说,说: 人所资禀,固有不同者,若论其本,则无不善。
乃不料其晚年竟溺于佛氏。但终北宋之世,洛学不仅没有替代新学而取得君临学坛的支配地位,且因党争而多次被禁。
如此数则,可骇可叹[6](P951)。他赞赏孔子所说的性相近,习相远,重视后天之习,认为尽力乎善则为贤人,是孟子所谓性善。
又云:谓形色为天性,亦犹所谓‘色即是空。王安石不同意这些人性论点,认为人性出于自然,来源于人之形体,是人生理上的好恶本能,因此无善恶。
对义利关系的不同论说,体现了学者不同的价值取向。同样,变化气质,则能恢复正常之性善。而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,充分展示了洛学与新学两种学术思想间的差异和对峙。而人应习于善,尽力为善而不为恶。
[3](P156)王安石以天任理而无情,认为尧不忧虑天下即是效法天之所为。正因为如此,杨时认为王安石溺佛还不是好友吴国华所说的知道而未尽的问题,强调不知道与不尽道有根本的区别。
杨时继承二程反对王安石的理财、重利思想,认为理财之说并非不可取,只是王安石之理财违背先王理财之本义。[3](P246)批评王安石将正己与正物分论,不知己物合一、天人合一的道理。
王安石的天人相分理论以天任理而无情,还给天以自然的属性,是其理论进步之处。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,主要是指责其学说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。